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距离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s)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出现已经过去10年了。
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需要时间,但我们可以看到,在2019年新冠疫情之前的几年里,人们为改善在线教育所做的工作为应对疫情奠定了基础,因为数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
如今,在2023年,我们可以反思在线教育在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平等性方面将继续发挥的作用。
今年年初,世界数字教育大会(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在北京举行,为这个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国家提供了关注度。
此次活动的前一年,中国推出了一个新的国家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整合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各级教育的学习资源、课程和在线工具。
这一举措的目标很明确:中国正在追求数字创新,并借此建设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和国家。
这也是我们希望不断打破自身边界以达成的愿景,而且清华大学本身拥有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开放在线课程的一手经验,这也为世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打开一扇窗口。
这些举措有效吗?学生们的反馈表明,这确实有效。我只引用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陶瑟夫·阿哈迈德(Tauseef Ahmad)的话。在谈到全球发展的中国视角这一课程的学习经历时,他说:“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让我对共同体和人类的共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是让我们感到自豪的反馈。这样的反馈表明,以质量、创新和协作作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将如何推动变革。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雄心是毋庸置疑的:根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中国的在线课程数量已经超过6.45万门,学习者数量已达到10亿人。
国内首个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已经提供了6800多门课程,吸引了超过1亿学习者。
这个平台也表明了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愿望。例如,2022年2月,学堂在线与34所中国知名大学合作,向印尼学习者免费提供108门慕课。
同时,清华大学自行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之一《全球发展倡议的中国视角》也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1720万名学员。
数字创新也促进了高校间的新合作。
尽管相隔数千公里,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和青藏高原上的青海大学通过了一项联合倡议,让两所学校的学生超越时空间成为同学。
来自青海的徐鹏达(音译)是通过“雨课堂”平台上的“克隆班”功能同步参与清华大学课程的学生之一。徐鹏达表示:“数字教育使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学习。“
这种合作为何如此重要?中国高校致力于促进教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这一承诺。
与其他国家地区一样,在应对疫情时,中国高校通过发展混合式教学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国高校还利用技术实时共享教育资源。例如,清华大学已经向线上的姊妹学校开放了190多门优质课程,惠及近2万名师生。
随着技术为动员全国资源的新方法打开了大门,这一进程将持续下去。这将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学质量、协作贡献和相互学习。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人类学习共同体”,弥合数字鸿沟,减少信任赤字,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这一点只会变得更加重要:人工智能时代给中国和全球的教育部门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挑战和机遇。这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杨斌是清华大学副校长。
本文由陆子惠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翻译。